名人故事栏目视频美女
  1. 文化
  2. 正文

痛悼!他于今天4时30分去世,和浙江的缘分很深……

从1971年至今,53年间坚持深度记录民间文化的《汉声》杂志,犹如一座巨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库,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根。
今天(3月4日)凌晨4时30分,中国台湾地区知名出版人,书籍设计家,中国乡土文化遗产的积极抢救者黄永松辞世,享年82岁。
2007年开始,他在宁波慈城推动“天工慈城”的文化复兴项目,试图将中国传统民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寻找、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产业之路。
被称为“民艺之父”
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

黄永松就是《汉声》杂志的创始人,被称为“民艺之父”,在平日的生活中,他一直不断地告诉后辈,不要忘记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所在的国家,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文化来丰富我们,但我们绝不能跟在西方人的后面走,中国人有中国文化的根!
黄永松40年来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建立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库,为民间文化留下完整记录。黄永松还是一位出版人,不仅出版过上百种有关中国民间手工艺的著作,而且一手创办的中文杂志《汉声》,曾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行家的出版物”
1988年,黄永松来到大陆,行走广袤乡野民间,率领团队开展田野调查,采集更为生动鲜活的民间文化,以杂志为载体去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记录及保护:米食、面食、蜡染、泥塑、剪纸、风筝……牢牢记着他的话:“传统文化的新生,是要让新事物从中汲取生命力,如果你觉得它落伍腐朽了,那是因为你自己成了远离它的游子。”
黄永松和宁波的缘分很深
2007年开始,他在浙江宁波慈城推动“天工慈城”的文化复兴项目,试图将中国传统民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寻找、推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产业之路。
他在慈城古县城策划了“母亲的艺术”六展,以及父兄的泥、木等“工艺系列展”,让工艺大师与设计新人有机会在慈城交流,让文化与创意设计落实到产业,带动长三角的制造业,实现对手工艺产业乃至制造业的垂直整合。通过黄永松等工艺大师与慈城人的共同努力,倾力推动“天工慈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这是国内首个唯一以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为特色的综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
2010年4月,英国bbc电视台在全球挑选18例保存文化的“传承英雄”,我国江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县城——宁波慈城被选为传承文化的杰出典范。黄永松,这位不懈寻找中国文化基因的行者来到慈城,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寻找答案。
慈城是目前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县城,中国慈孝文化之乡。在这里,唐建制的传统街区呈棋盘式格局,传统规制中的县衙、孔庙、古牌坊等遗址痕迹尚存。2009年,“慈城古建筑群”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慈城被誉为“中国传统县城的典型代表”
他命名了“中国结”
此外,“中国结”红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其中黄永松功不可没。1980年,为整理中国传统古老结艺,黄永松向无数的老奶奶学习编结法,从最常用的纽扣结、老床帐钩下的结饰,到故宫珍藏的玉如意挂的结饰,发现中国流传的结艺众多,但非常零散,黄永松和同事们对此进行程式化的整理,建立系统的理论,将中国编结艺术总结成11种基本结,14种变化结,并将其总结命名为“中国结”,出版《中国结》系列丛书。
从此“中国结”的名字由台湾传遍全世界华人区,再传回祖国大陆。提起这些黄永松总是很开心,他说,“这是民间技艺结合传统与发展最成功的例子。”
他为中国孩子编写了“汉声中国童话”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黄永松就一直致力于为孩子编写中国童话故事。他发动了100多个文字编辑,300多个美术编辑,走访民间的“故事大王”,查阅了众多民间故事典籍,历时5年,整理出了一套中国人自己的童话——《汉声中国童话》。
《汉声》的发展历程
1971年,毕业于台湾“国立艺专”的黄永松,遇到了从美国学成归来的吴美云。

▲学生时代的黄永松是灌篮高手。
此时的黄永松是英姿勃发的电影导演,而吴美云是出身名门的海归女杰。两个年轻人都是热血青年,一拍即合决定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年轻的黄永松在专心拍摄中。
自此之后,黄永松将他那颗饱含着对祖国的爱、对中华文化浓烈之情的赤子之心放进了《汉声》杂志里。这一放,就是53年。后来加入了姚梦嘉和奚松,他们四人被称为“汉声四君子”

▲1974年时的汉声四君子(总左至右):姚孟嘉、奚松、黄永松、吴美云。
1971年1月,汉声杂志英文版《echo magazine of things》创刊登场。这本以平衡东西文化交流为使命的英文杂志,深入报道在台湾的中国人传统生活的衣食住行娱乐,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出中华文化的生活智慧和情趣。更重要的是,它是当时首次以“中国人”自己的角度用英文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杂志。
1978年1月,《汉声杂志》中文版在众人的期望下创刊。但它不以《echo magazine》的中文版本而自满,更期许自己能在现代化的激流中,担起衔接传统与现代的重任。《汉声杂志》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编排表现,勾起了读者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兴趣,随着每期的主题报道,掀起一次次学习传统文化的风潮。
在一期又一期的选题策划、调研、制作过程中,他对能回到祖国大陆寻根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上世纪80年代,两岸终于互通。1988年,《汉声》杂志在大陆成立了编辑部,数十年来,黄永松带领团队在祖国更为宽广的怀抱里,开始系统性地建立“中华传统民间文化基因库”的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