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栏目视频美女
  1. 文化
  2. 正文

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戴逸,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记者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获悉,1月24日上午8时12分,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戴逸,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编纂“第二十五史”的清史泰斗
“清史是我的专业,我将毕生的精力贡献给它。可说是寝于斯,食于斯,学于斯,行于斯。清史是我的理念之归宿,精神之依托,生命之安宅。”戴逸曾说。
戴逸被学界誉为清史学科开创者之一。他勤于笔耕,著作等身,据不完全统计,他个人撰写或主编的著作有40余部,代表作包括《中国近代史稿》《简明清史》《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乾隆帝及其时代》《履霜集》《语冰集》《涓水集》《繁露集》《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戴逸卷》《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等,发表文章800余篇。
更多人知道戴逸,是因为他接续了传统“二十四史”的第二十五史——《清史》。戴逸是中国当代少有的贯通清代前后期历史的清史研究大家。他把清史放到世界背景下思考、讨论,学术视野开阔。从1978年起,戴逸用7年时间主持编写了70余万字的《简明清史》,厘清了清代历史的主要线索。
2003年1月28日,清史编纂工程正式启动,戴逸受命担任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在纂修过程中,他还注重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清史专家。2018年,12卷本《戴逸文集》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戴逸说:“如果说清朝的功绩,总要提《四库全书》《明史》,说明朝时又总要提《永乐大典》《元史》,说宋朝总要提《文苑英华》《太平广记》,修《五代史》《唐史》。我们子孙后代看21世纪最大的文化工程是什么呢?我认为编纂《清史》可以算一项!”
笔耕不辍,史海泛舟
戴逸生长在江苏常熟,常熟渊薮的人文,为戴逸奠定了为文为史的深厚根基。小时候的他总是不辞劳苦,跟着父亲走好几里路,去铁琴铜剑楼(藏书楼)里寻访书香。等到戴逸上学之后,有了零花钱,他就把所攒的钱全用来租书、听书。《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封神榜》《西游记》《杨家将》……都是他的心头好。
但也可能是把精力、时间都花在所谓的“闲书”上了,戴逸小时候成绩并不好。
戴逸小时候成绩并不好。小学期末,好几门不及格,险些没毕业。后来考初中,因为基础太差,名落孙山。戴逸真正对求学产生兴趣,是在一场变故之后。彼时,日军铁蹄肆虐神州大地,少年的家乡也遭到狂轰乱炸。
戴逸一家逃难到了上海,无学可上的他渐渐和身边的孩子逐渐没了话题。他不想就这样无所事事下去。
从那以后,他发奋图强,考上了苏州中学,而后初入交大、重考北大,走上了辛勤且艰苦的求学之路。
少年时战争的阴云在戴逸的心头萦绕了很久。有一次,戴逸读到了一本叙写解放战争史的读物,深受启发,他生出了创作的冲动。
戴逸想的是,用通俗的演义体裁写一本抗日战争的简史。这时候,他小时候读的大量的“闲书”派上了用场。
那时候,戴逸刚满23岁,他收集了大量的资料,思考并写作,常常奋战到深夜。
在写作时,戴逸的热血喷薄,耳畔时常回荡着《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的旋律。
过了一个多月,他就写下八回约四万字,内容从“九一八”写到“七七事变”,家国情怀流淌在笔尖。
这本《中国抗战史演义》写了两年,于1951年3月正式出版。这部书后来一版再版,成为洛阳纸贵的畅销书。这是他学术的起跑点。
195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戴逸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写作《中国近代史稿》。教学任务很重,戴逸付出了大量的精力,通宵达旦都是家常便饭。1958年,《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本书也成为了年仅32岁的戴逸的首部代表作。
满腔炽热家国情怀
虽为大家,但戴逸一贯谦逊,他待人宽厚,平易近人。清史编纂委员会的成员们开会时,戴逸有几次提出一个想法,副主任们纷纷反对,戴逸并不生气,而是始终坚持学术民主,鼓励大家发表意见。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写道:“与先生受教论学,如书院中师生之间坐而论道,切磋辩难,洵洵有古风焉。”每次有新著面世,戴逸还会为后辈亲笔题书,并工整盖上赠书印章。
除此之外,令人钦佩的还有戴逸炽热的家国情怀。20世纪60年代之时,珍宝岛事件发生不久,戴逸以中俄尼布楚条约为课题,怀着强烈的民族感情,以冷静客观的立场写成《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一书,为中苏谈判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也开创了清朝边疆史研究的先河。“南海仲裁案”发生之时,戴逸特别嘱咐在《清史·边政志》中设海洋篇,要把清代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的历史讲清楚。戴逸对清政府的边疆治理问题格外重视,多次叮嘱专家有关边界条约签订史实的叙述一定要准确,表达了他对国家领土主权的强烈关注。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戴逸先生用一生的执着坚守编纂《清史》的史学追求,用一生的无私肩负“国之大者”,用一生的心血支撑起人们对他的称誉——清史泰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