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栏目视频美女
  1. 文化
  2. 正文

刘半农发明了一个汉字:她开启了男女有别的新时代


1917年,北大教授刘半农发明了一个汉字,被一众知识女性痛骂3年,这令他一度不敢上街。可如今,这个字却被广为使用。
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在中国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刘半农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刘半农出生于江苏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刘宝珊曾是秀才。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他从小饱读诗书,六岁就可以吟诗作对。这为他以后在文学和语言上的大有作为奠定了基础。
1917年,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做《我之文学改良观》,受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青睐。凭此,刘半农被破格聘任为北大教授。
在日常的文学研究和创作中,刘半农发现,英语中用“he”“she”和“it”来代指第三人称,分别是男性、女性和物体。
可是在汉语中,只有一个“他”作为唯一的第三人称代词,并无用来指代女性和物体的代词。
虽然鲁迅曾经借鉴过“伊人”的“伊”字来指代女性,但未能被大众广泛认可和使用。
1917年刘半农首先提出了“她”字的概念,对应着英文中“she”一词。随后,“她”首先在《新青年》杂志和北大课堂上被应用,接受者众多,但也遭到了一众守旧派的谩骂和反对。
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知识女性正在奋力争取着平等的权力。一些女性主义者也被守旧派煽动起来,认为“她”带有性别歧视的意味。
新旧势力联合起来反对刘半农,他们还以杂志和报刊为阵地,对刘半农发起抨击。有好长一段时间里,刘半农甚至不敢上街,害怕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最后,刘半农特地发表了一篇文章,解释自己发明“她”的初心。这个字只是为了方便使用,也是为了把女性和男性的人称区别开来,更加清晰地表达含义,并无歧视女性的意思。
相反地,这是对女性表示尊敬的一种表现。刘半农还在文章中提出要再创造一个“它”字用来代表物。
随后刘半农在国外进行语言学研究,获得了国际语言学大奖,还取得了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
1920年,在回归祖国的轮船上,刘半农深情地用“她”字写了一首著名的白话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
这首诗随后被谱写成曲,广为传唱,“她”字也随着这首歌火遍了大江南北,被众人所接受。今时今日,我们无时不刻不在使用这个“她”字。
曾经的反对和谩骂声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刘半农给后人留下的汉字、语言等精神财富却永远流传下来。
猜你喜欢